第一篇章:7年java程序员的转行之路
1. 2005年,一个会写网页都能拿高薪的时代
- 1. 2005年,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是高手 大学学的是会计,但是到毕业都没分清楚借贷,所以基本上否决了我做一名称职财务的路子。 大学里迷上了玩网游,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游戏可以选择,基本上就是传奇,天骄等2d版的rpg游戏,记得过了年开学后,要把大屁股的显示器和主机打包两个大箱子,带上到学校,一进宿舍就打开电脑,开始玩游戏,除了电脑死机之外,几乎1个月都不关机一次。 我们在北方上学,过了年还下着雪,我记得最长一次玩游戏,开学进宿舍的时候大雪纷飞,等下次出来,已经是春暖花开了。 因为逃课出勤的问题,最后买了10个西瓜,和一箱烟酒,挨个去老师家里串门,才拿到了毕业证,最搞笑的是,有一个老师竟然从没见过我。 也正是大学里玩游戏,对电脑是非常了解,组装电脑,写些小程序,jsp做网页,自学了不少知识,这也决定了我后来的就业路线。 2005年,那个时候铺天盖地的招聘做网站的程序员,asp,jsp最多,我凭借对与程序的爱好和之前自学的技能,顺利找到了一份同学们都羡慕的工作,工资竟然一开始就能达到2500元的java的工作(那个年代,刚毕业都是1000多-1000)
- 2. 开始研究各种设计模式,沉浸在java的海洋中 刚到公司里,和我一起进去的同学们,很多都是以培训生进去的,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会编程 ,于是我就成为了这批人里最会编程的人 那时候公司里派了两个人给新员工培训,在一轮培训后,他们就着急的上项目去了,接着给新人培训的工作就自然而然的交到了我的手里,那个时候,java界有一本书特别流行《thinking java》,里面有很多很多设计模式,每日都沉浸在java的海洋中,甚至励志,成为继java之父之后,最牛的java人。
- 3. 2007年,2年时间,薪资直接涨到15000元,在07年,算是相对较高的工资了 很快,短短2年的时间,我的薪资涨到了15000元,在07年那个年份,这算非常高的工资了,远远超过同龄人,也被授予了一个小的项目的项目组长,07年,那也到达了个人的最高光时刻
- 4. 未来3年内,技术更新太快,薪资却没再大幅度涨过 18个月,谁也逃不开技术更新换代的魔鬼系数,也就是技术更新一般在18个月,我同样也陷入了不停学习,不停淘汰的过程当中,java有了各种各样的框架和模式,每个公司都不一样,这非常困扰,跳槽面试的时候,每个公司问的框架都不一样,这样我就不停的学习,更新所会的框架 一开始还乐此不疲,去了解每个框架的精妙之处,后来逐渐被搞的非常疲劳,异常厌倦,而且注定了未来的几年内,薪资并没有大幅的上涨,似乎快到了天花板。
2. 几年后,集中爆发,随便扔块石头就能砸住一个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 2010年,java程序员人才集中爆发
- 在张江高科,随便扔块石头,掉下来就能砸住一个java软件工程师,还是高级的,当然这里面不乏有些高级的人才,薪资也非常之高,但却非常稀少。 每天不停的学习框架,熟练程度却不如刚从培训班毕业出来的学生,他们一开始就学习框架,因为有一套速成的方法。 虽然新人后劲不足,因为没有我们老程序员的积累,但是好在人家便宜,也够用,企业大批量使用这样的人才,导致老程序员位置非常尴尬。
3. 达内等培训机构到2021年,仍然在大量输出java程序员,市场已经供大于求 再后来
- 达内等培训机构变成了java的制造工厂,每年数以十万计的java程序员涌向市场,直到今天,仍然以增量的速度向市场输送人才…... 终于企业不再缺人,人才终于饱和,供过于求了,薪资已经难以上涨,至少普遍是这样。
第二篇章:大数据--只有少数公司才用得着的技术
1. 2015年左右,另外一个新的名词,横空出世,叫做大数据
- 大量程序员趋之若鹜,觉得终于找到了另外一条路线,此时的各大培训机构经历10年左右的经验,反应十分迅速,纷纷跑步进场,还没等大数据真正成熟起来,课程倒是先成熟起来,吹嘘数据对于企业的重要性,选择了大数据就是选择了高薪…...
2. 昙花一现还是骗局 对于有数年编程经验的程序员来说,学习这个东西几乎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
- 当时走入瓶颈的自己,也随着大数据的大军,以为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,以为终于找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,最后当你踏入这个领域你才发现,根本没有大数据…... 难道这是昙花一现?还是压根连“一现”都没有,而是一个骗局?
3. 这个炒作的概念,终于证明,之有少数公司才用的技术,也是少数人才能干的工作 就像你每天练习钓鱼
- 买了很多贵重的装备,满怀憧憬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发现根本没有鱼? 鱼在哪儿? 真的是,淘金的路上,最赚钱的还是卖铲子的人。 各大培训机构赚的盆满钵满,炒作大数据的概念, 经过思考,最终发现了大数据概念的发源地:“BAT”,百度、阿里、腾讯 嘘~~长出一口气,最终终于明白,大数据是有的,不过只掌握在少数企业中,一般的企业中的那点数据,根本用不上大数据的技术,至少用不着。 所以真正的大数据岗位都在大企业,都在BAT,真正能到这样的企业做大数据的都是凤毛麟角。
第三篇章:AI人工智能来临,未来20年最正确的道路
1. 2年后,偶然的机会开始进入人工智能领域
- 进入AI这个行业也是偶然的机会,由于这期间以乙方的身份,外包到了一个AI机器人研发的甲方头部企业,他们做AI研发的团队正好在我们隔壁,每天路过都能够看到他们再调试一些机器人,包括送餐的,安防的,每天中午我们食堂一起吃饭,从他们口中听到了很多奇怪的词语:脑肌对话、智慧城市、NLP、加速、机器学习…...
2. 终于占对了队伍,进入了人工智能行业
- 后来,时间久了也和他们团队中几个人熟络起来,不了解还好,了解之后深受打击 大学刚毕业,入职起薪就2万+,2-3年后有经验的50万+比比皆是 这就是AI,人工智能 时间再久了后,也接触到了很多他们的技术和项目文档(保密工作做的还是不够呀,嘿嘿),有一阵子犹如万里晴空一声雷,醍醐灌顶的感觉,每日和打了鸡血一样的开始学习他们的东西 毫不夸张,你尝试理解一下,做了10年多的程序员,随着年龄越来越逐渐力不从心,涨薪升职无望,突然给了你第二春,有了希望,是什么感觉? 原谅我的激动,但是事实如此,我竭尽全力并且暗自下决定,我要留在甲方,我要入职这个公司,我…要叛变了,就像遇到了一个绝世美女一样,一定要得到。 还是那句话,对于多年的程序员+理工科男来说,并没那么难,并且甲方本身就有和交大合作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项目,优秀者可以留在公司,所以立刻报名参加,最终在项目结束之前,我成功留在了这个公司,跨进了AI行业,成为了他们的一员…...
3. 疫情时期,AI立了大功
- 没多久,疫情来了,很多行业停工了,倒闭了 我们也一样不能到公司工作,但是其他方面却截然不同 上海虹桥机场人流密度大,人工测温耗时还容易增加感染风险,2020年2月5日,我们公司的“猫头鹰”出现在了四川德阳火车站,上海虹桥机场,远距离捕捉温感异常的人,同时利用机器视觉对人脸,步态,体态进行识别,从多维度找到有症状可疑的人。 随后救援机器人,检测机器人,还有各种和医院合作开发的机器人都派上了用场,机器人和病人接触,不怕被感染 除了疫情阶段产能受到影响,我们不但没有少发工资,反而还多发了奖金 这个阶段,AI立了大功,从而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中,把人工智能列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,是核心驱动力。